Webinar预告| IF=19!北大中大联合发文,组织多色分析玩转肿瘤微环境

发表于:2022-09-16

自1993年「肿瘤微环境」(Tumor microenvironment,TME)的概念被正式提出,关于肿瘤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肿瘤细胞。近年来对于肿瘤组织结构的研究,有助于我们更精准的了解肿瘤微环境的构成[1]。

但普通免疫组化,免疫荧光的标记十分受限,不能够在组织原位上对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标记物进行分析。于是「组织多色空间表型分析」相关技术出现,解决了这一问题,比如多色免疫组织化学/免疫荧光(mIHC/IF)的应用。

今年 8 月,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王智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白凡教授团队,共同在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 IF 高达 19 分的研究论文[2]。正因熟练应用了多色免疫组织化学 mIHC 技术。


图 1. CD4+ 和 CD8+ T 细胞在 TDO2+ 和 TDO2- 肌成纤维细胞周围分布的关系


文章针对上皮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提出了新的关注方向,可能成为未来有力的治疗靶点,也再次证实了这类「组织多色分析」技术在精准定量阳性细胞位置形态的基础上,可以对细胞-细胞、细胞-组织、组织-组织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一量化分析,推进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。


此外,mIHC/IF 与组织芯片、单细胞测序的联合使用,可以互相验证,成熟运用后可以研究肿瘤微环境内细胞分布模式、肿瘤免疫抗原呈递过程中不同表型的免疫细胞互相作用模式、肿瘤细胞间位置关系、细胞骨架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情况等等,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具价值新思路。

图 2. mIHC 与组织芯片联合应用


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对「组织多色分析」技术产生兴趣,想要进一步了解技术的原理与方法,玩转多色免疫荧光/组化分析与组织芯片、单细胞表型定量分析的联合应用?

2022 年 9 月 22 日 下午 14:00~16:00,丁香园将携手 TG 和 芯超开展「如何利用组织多色空间表型分析技术探秘肿瘤微环境」的线上直播。

本次特别邀请到了芯超技术支持陈明敏博士和 TG 公司高级技术应用工程师李光超,为大家进行在线解读组织多色分析技术,从背景到实操,从理论到应用,帮你打开肿瘤微环境研究思路,干货满满。

<上一篇 下一篇>